如何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

   日期:2024-04-01     浏览:201    
核心提示:加强饲养管理,是综合防治猪病的首要措施。实践表明,饲养管理搞得好的猪场,发病极少,即使患病,也较易痊
 
 
加强饲养管理,是综合防治猪病的首要措施。实践表明,饲养管理搞得好的猪场,发病极少,即使患病,也较易痊愈。因此,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,对增强猪抗病能力,防止猪病的发生及患猪的康复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。
一、合理分群
应按品种、性别、年龄、体质强弱等将猪进行组群,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,分圈管理,分槽饲喂,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。同一群猪内体重差不宜过大,小猪不超过3~5kg,架子猪不超过5~10kg为好。分群后要保持相对稳定,一般不要任意变动。一般每头未断奶仔猪占圈栏面积0.7m2,育肥猪每头1.2m2。每群以10~15头为宜。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,夏季适当降低饲养密度。
二、供给合理全价饲料及充足、清洁的饮水猪属杂食动物,对饲料具有广泛适应性,但任何单一的饲料均不能满足猪生长发育要求,且不同饲料的消化率及适口性也存在一定差异。因此,科学合理搭配饲料,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。猪饲料要求营养配比均衡,合理调制,科学饲喂。饲喂应做到“三定”:即定时、定量、定质。避免饲喂腐烂、发霉变质及刚喷过农药的饲料;避免突然变更饲料种类及饲料量。保证供给猪只充足、清洁的饮水,避免供给污水或死水。有条件时,最好用自动饮水设施供水。
三、保证环境卫生
养猪场的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,集约化养猪场必须高度重视养猪场的环境建设,不但场址选择及布局要合理,而且养殖场内的环境也应适宜。猪舍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,良好的通风条件及良好的排污能力。
经常洗刷猪食槽,并放在太阳下曝晒,或用烧碱液消毒;每天清洁圈舍,保持舍内卫生和猪体清洁;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,定期消毒舍内外及各种设备,建立合理防疫措施;为防止孳生蚊蝇,场内不要留大水池,地势尽量保持平整、干燥,不用的缸、罐等易积水容器应倒放,排污沟要加盖水泥板;生产区、生活区和办公区应严格分开,并保持一定间距;实行人道和猪道分开,排水通路与排污通路隔离。蚊蝇等是猪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,因此,杀灭这些媒介昆虫和防止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。常用杀虫方法可分为物理学、化学和生物学方法。物理方法除拍打、捕捉外,电子灭蚊器有一定应用价值。化学法可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,也可用蝇蛆净拌料。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做好粪便堆积发酵。鼠在传播疾病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。一般可在鼠场出没的地方撒布毒饵,或在鼠穴内注入氯化苦(三氯硝基甲烷),以达到灭鼠目的。
四、加强哺乳期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
(一)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
母猪刚分娩后处于高度的疲劳状态,消化机能弱,开始应喂给稀料。哺乳母猪由于分泌乳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,因此要及时满足泌乳母猪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。一般,母猪产后第4天起自由采食,有利于泌乳和身体健康。供给的饲料应营养丰富、易消化、适口性好,严禁饲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,有条件时可加喂优质青绿饲料。
哺乳母猪应饲养在温度和湿度适宜、卫生清洁、无噪声的圈舍内。冬季要有保暖设施,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。雨季应注意防潮。经常观察母猪的采食、排泄、体温、皮肤黏膜颜色及乳房颜色。此外,可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免疫接种。注意保护母猪的乳房和乳头。圈舍应平坦,去掉尖硬突出物,防止损伤母猪乳房和乳头。
(二)仔猪的饲养管理
仔猪出生后,应采取保温措施,按照体重、体质进行固定乳头。仔猪出生后一周内,将不做种用的雄性仔猪去势。为锻炼仔猪消化器官的消化能力,可在7日龄左右开食适时补料,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、抗生素、中草药保健添加剂等。同时,根据本地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血清学检测结果,适时接种疫苗。仔猪采用全进全出制度,保育舍使用周期为4~6个月。保育舍内应温度、湿度适宜,空气良好,隔离设施完备,防疫消毒制度化。根据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、保育舍环境条件等,选择适宜时间断奶,一般在3~5周龄时断奶。但仔猪培育技术不成熟或环境条件较差的猪场不得早于4周龄,但不能晚于6周龄。仔猪断奶后,应给予营养丰富且易消化饲料,保证随时供给清洁饮水,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。在仔猪60~70日龄时,注射猪瘟、猪丹毒、猪肺疫等疫苗,并在转群前驱除体内、外寄生虫。
五、发病后采取的措施
猪群一旦发生传染病,必须坚持“早、快、严、小”的原则,即发现疫情要早,并及时向动物防疫部分报告,尽快采取防治措施,封锁隔离消毒要严,封锁区尽量要小,及时采取紧急防治措施。对假定健康猪、疑似猪、患病初期的猪及邻近受感染的猪,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。发生人畜共患病时,需同时报告卫生部门。
患猪经隔离后,有治愈希望和治疗价值的可进行治疗,否则需扑杀。对于尸体应妥善处理,对不能煮熟食用的要进行高温无害化处理或深埋,绝对不能将病死猪乱丢在池塘及田野中,更不能出售。
在最后一头病猪淘汰或痊愈后,需经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的观察,不再出现新病例时,并经彻底消毒后,方可撤销隔离。
六、全进全出,合理转群
规模化养殖场应保证猪群的批量生产,整齐一致,全进全出。因此,在饲养管理过程中,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确定饲料标准,实行早期断奶,形成天然的同期发情、同期配种和同期产仔,即同龄猪同期进舍,同期出舍。转群时,掌握转出和转进的时间、数量,做到合理过渡。猪舍转群应注意空圈一周进行冲洗、消毒、杀虫、灭鼠等工作,这是消灭病原体、清除外界环境的传播因素及切断传染源途径的重要方法。
七、建立监测制度,重视群体保健
对假定健康猪群,进行临床检测、病原检测及抗体检测,找出各种隐患和携带病原体的个体,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全场猪群的饲养管理制度和免疫预防措施。
群体保健的重点是妊娠前期和后期、哺乳期、保育期的猪群。要经常巡视检查猪群的体况、体温、毛色、粪便、姿势、饮食、饮水、生长状况等,通过定时巡视、认真检查、详细记录、如实汇报,全面掌握猪只生产状态,及时发现问题,有针对性地调整日粮营养水平、改善猪舍环境条件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及制定药物保健计划等,使猪只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,减少患病的风险。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农业技术

推荐图文
推荐农业技术
点击排行